查看原文
其他

为它“上头”成这样,该小心了

指听 Vista看天下 2021-09-25



自从在河南暴雨中捐了5000万物资之后,鸿星尔克俨然已经成为了新的“国货之光”。


尽管中途因所谓“诈捐传闻“发生过舆情摇摆,但随后总裁和相关慈善机构的出面澄清,反倒更加坐实了它在网友眼中的“老实人”人设。


穿鸿星尔克就此变成了“互联网流行”——有时尚博主开始在账号上推荐穿搭、多地线下门店被抢购一空;


还有一个江苏男子,买了500元钱商品却非要给1000元,付了款就跑。




当然,最大型的“野性消费”行为艺术发生在直播间里。


无数人先是涌入鸿星尔克的直播间里疯狂下单,随后又冲到其他牌子的直播间刷屏打岔、辱骂主播。


如果说前者还算是无伤大雅的情绪表达,那么后者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。


只可惜就算再怎么强调“矛头不要对准普通人”,类似的事情依然一次一次上演。


从为难员工、卖货主播,到对普通路人的消费选择挑三拣四。


每个人都像是身处在汪洋之中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某个情绪的漩涡拉进海底。


所以不想再说什么“冲普通人不行,但冲品牌可以”这样和稀泥的话了。


只想说一旦放任情绪的洪流成为惩罚他人的武器——那么它走向失控,就是一种必然。


01

当“支持鸿星尔克”,

变成对主播的网暴


舆论风向是以非常突然的速度变坏的。


原本一开始,大家只是在鸿星尔克的直播间玩梗,以表达对它捐款行为的支持。


比如38码的鞋没有了就下单36码的,因为“你多大鞋我多大脚,实在不行可以削足适履”;


听主播说库存都清光了,纷纷表示“你给我寄个鞋盒也行”“举手去流水线上免费帮忙踩缝纫机”。


直播间没有货之后,主播只能直播表演才艺。


到这里为止,还算是消费者与品牌、主播之间的自娱自乐。不管下单得动机是否“理性”,至少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。


但随着一波波互动,大家的情绪逐渐高涨,然后顺利成章地蔓延。


一开始是去其他服装品牌的直播间,狂发“为什么不卖鸿星尔克”;


主播讲解的越认真,弹幕里的“我不听”“快点凉”就刷得越起劲。



经验不足的年轻主播直接飙泪,带着哭腔回怼“你不听总会有人听,你觉得丑总会有人想买”;


但也有主播干脆暂停互动了,眼不见心不烦。



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进直播间,弹幕开始升级为对主播的人身攻击——


说人家有鼻屎的、对相貌评头论足的,还有干脆进行人格羞辱的。



就好像是上学时班里那种嘴贱的同学,只不过性质和用词都要恶劣得多;


看到主播们脸色渐渐变差,还要幸灾乐祸地说一句“你怎么还不哭呢”?



事情发展到这个样子,网友已经不能算是玩梗了。


更像是把自己融入一种情绪的洪流之中,对主播们进行“立场审判”。


熟悉吗?


在大众对某个品牌的情绪下,普通员工常常变成最先一批被要求表态、站队的人。


只不过以前是去线下门店质问店员,如今变成了在直播间里骂哭主播。


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播情绪崩溃,开始有声音呼吁“放过他们”。


但很遗憾,这种放过也是有条件和先后顺序的。



比如某个品牌同样在灾情中捐款了,那么直播间的骂声也会稍微弱一些,最多劝你“下次多出点力”;


如果主播本人明确表示“支持鸿星尔克”,那么也可以被盖章为“友军”,获得被网开一面的资格。


而如今,“友军”的标准正被抬的越来越高。


以前只要求他们口头上表明自己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后来至少要辞职以表诚心,不然就是只做表面功夫。


但设身处地去想,要求别人“为了表态放弃饭碗”明明是残忍的。


尤其对面并非什么日进斗金的明星、网红,只是一个辛苦工作的普通人。


辞职、跟老板翻脸,在打工人的生活中明明都是最难做出的决定;


但在某种情绪处在绝对高度时,人与人之间朴素的同理心却统统被掩盖了。


辞职旷工成了“免嘴券”,受到攻击的惨烈程度,完全取决于立场的坚定程度。


至于当事人会不会遭到公司的处罚,以后生计如何维持——“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


02
“冲品牌”为什么
必然会走向失控?


就算再怎么呼吁“不要把愤怒对准普通人”,每一次都还是会有人被当作集体情绪的靶子。


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沮丧,好像时间总是在反复循环。


但即便如此,我也无意于揪着那些网暴主播们的人群痛批。


对于某个品牌感到反感是个人自由,想把这种反感表达出来也无可非议。


只是在现在的环境中,类似集体去直播间骂主播的行为,其实已经无法单纯被看作无害的“个人表达”;


一个网络词汇或许能更生动地概括它的本质——这不是在表达观点,而是在“冲品牌”。


前者是基于自我的情绪外露,重点在于观点和立场本身;


但后者更像是在发挥自己的力量:我要用舆论的压力惩罚你、让你屈服。


因为对结果有期待,“冲品牌”本身更加看重对方给出的反馈;


观点上的求同存异是不可能的,要么选择融入声量最大的情绪,要么选择在分歧中学会闭嘴。


当然,对于那些已经被时势推到风口浪尖的主播们来说,他们往往只有第一个选择。


在那些被狂刷“为什么不卖鸿星尔克”的直播间里,这种征服感就体现的非常明显。


主播越是嘴硬爱怼人,弹幕里就骂的越起劲儿;


如果主播被气哭、不说话了,或者干脆开始在直播间吃东西睡觉了,弹幕大军就会偃旗息鼓,并号召大家“去冲下一家”。



尤其是阿迪达斯,原本是这一轮“直播间狂欢”的挨骂重灾区;

没想到主播们现场反水,在屏幕前还是鼓励大家去买鸿星尔克。

把自家店里的商标用外套盖住,手里拿着蜜雪冰城,身上贴着“友军”“鸿星尔克yyds”;

伴随着“你爱我我爱你”的BGM,笑容满面地振臂大喊“To Be No1”。


无论这些行为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,都让“冲品牌”的人产生了极大的征服快感。

后来两个主播宣布自己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无疑又把这场行为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
所以你看,就算再怎么呼吁放过普通人”,个体在这样的事情面前都避无可避;

他们是最好捏的软柿子——与品牌既无难以分割的利益捆绑,也没有足够力量去抵挡情绪的浪潮。

但同时又是品牌最生动的形象之一,能够让人理直气壮地倾泻情绪;

把主播骂哭可比让品牌屈服容易多了,也爽多了。

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,你甚至不需要付出什么风险成本、额外时间;

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,就有机会看到一场大型的“投降现场”。

虽然从理智上来说,这“投降”也不过是由像你我一样的打工人所完成的;

但在令人愉悦而又晕乎乎的狂欢中,又有谁会在乎呢?

03
警惕你手中这“武器”

所以说,再怎么呼吁网友“冲品牌时要找准对象”,都没什么用处。

就像那些一开始追捧鸿星尔克的人,恐怕也未曾料想整个事件会演变为对其他品牌的攻击。

驱动个体发声的或许是朴素的正义感,人们用声量形成爱或恨的浪潮,并在抱团之中寻求某种身份认同感;

但当它的声势大到一定程度之后,又会被赋予某种合理性,就此成为一头危险性极强,又无需有人对此负责的怪兽。

我们甚至可以猜测,等到员工、主播们纷纷缴械投降之后,这怪兽的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买产品的普通消费者。

因为不涉及饭碗问题,他们会被要求更加坚决而干脆地跟那些“被冲”的品牌割席。

这样的苗头甚至已经出现了——

某位时尚博主昨天发了一个“XX牌子穿搭指南”的教程,结果评论区的前几条高赞都是“你为什么不穿鸿星尔克?



人在看到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物时,感到不愉快是正常的;

然而在“冲xx”的逻辑之下,无论是观点和立场,越来越变得非此即彼。

你发表了我不喜欢的意见,你曾经买过我讨厌的商品……

当任何一个冲突都变成了“你死我活”的争论,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矛盾之处就此浮现。

比如,基于情绪的立场往往是不稳定的。

前几年还是便宜好穿的“国货之光”,因为抄袭之类的争议,就可能变成
“丢人现眼”;


明明昨天还是优质国货,今天或许就变成了“吃爱国红利的鸡贼”。

当舆论的合流以最可怕的力量横冲直撞,没有人能确保自己永远站在正确的一方。

而更可怕的矛盾在于,“冲品牌”的逻辑正在一次次运转中不断膨胀。


对普通人的质问已经从“你为什么要这么做”,上升到了“你为什么不这么做”。


当面对滚滚而来的集体情绪,能让人腾挪的表态空间正在越来越窄;


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,只剩一种选择是正确的。


所以别再无力地呼吁“不要伤害普通人”了。


或许那些组成巨浪的个体,在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主观的恶意。


但当同一种情绪形成汹涌的合力,没人能够真正知道它强大的攻击力会去向何方。


更重要的是永远都对“冲XX”的行为逻辑保持警惕。


时刻记得,普通人本就无需在每一次观点争端中都做出选择。


时刻记得,情绪的洪流不止是让他人恐惧的力量,还可能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武器,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。


不然有一天当你也站在大潮的对立面,会发现自己无处可逃。




感谢你读到这里,记得把Vista看天下“设为星标”,多多点赞、在看、转发,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。


· 一 周 热 点 回 顾 ·

别以“正确”为名伤害他人↓↓↓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